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药材功效网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药材功效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所用药材的功效是如何测定出来的?百年前也不可能有科学仪器监测啊?
神农尝百草,人类通过几干年的人体试验,有些从动物治病的方式而来,中草药许多名字都有些典故。
如:蛇莲,长期生長蛇莲的地方,多半有蛇穴住在附近,早春发的芽都给蛇吃了,要到四月间才有苗,主治胃痛消炎,消化不良。
有个神农氏尝百草,吃进后就到了某经。如有毒就会吐出来,这样有了神农百草经,就知某药治某病。
在生活当中也发现了新知识,写入本草里。如苦入心经,苦则泻,泻心火。尝了黄连,就泻心火。甜入脾经,就是消化方面,甜则补,草本药甜的治腹泻,如甘草,红糖也治腹泻。辣入肺经,肺咳之人不食辛辣,入肺经不一定止咳,对肺不利,禁食辛。酸涩而收歛,治腹泻,如酸石榴皮。咸入肾,同时补肾。以上通过五味鉴别。:还有植物的根治人下体之病,那根治肾病,那梗和枝治四肢之病,那花治头目之病,所以中医常说,菊花明两目之昏。比如蝉蜕,因蝉在树枝顶端唱声,所以蝉蜕升清阳,使人头目清楚,那蚕在地上爬动,所以僵蚕降浊阴。那些昆虫如蚯蚓,斑蝥,全蝎等虫类爬行,所以通血脉。在应用当中确实都有这些效果,所以就有了治病原理,都很实际。
最近网上跟学者专家学中医理论知识,收获很大。有的真的把医学理论讲的十分透彻,十分科学,真的感到博大精深。
古人是怎么了解到人体奥秘呢?
现代医学总在质疑中医的基础理论,经络怎就找不到呢?
其实华夏先贤从不隐晦,就是修道。华夏文明精典,即国学宝典,不管你从道学,儒学哲学还是科学等,那个层面理解,你达不到那个境界,即“得道",就不能把其解释清楚,因为你理解的不透彻。反之,如果有一定的修悟感知,拜读古典就会有一个全新清晰的理解,容易吃透古人之意,虽一字半句,那完全另一层意义。这与西方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不同。
中医学更是如此,包括经络穴位,脏府,阳气阴气,虽然,从古人记载中学能理解百分之七八十,但真正的精髓却在那百分之几的概率中。如中医的心经就包括大脑神经,所以中国人早年,就说心思心想,心事心情,心眼心里话,心气,心中暖洋洋等。当心脑血管疾病,情感障碍,现代医学解不开,就会发现中医能解释清楚。仪器似乎派不上用场。
有人认为中医是靠试验,尝试来定药性,只对一半,肯定先贤是要尝药试验,但不是现代的临床和小鼠试验,不然怎么仪器这么先进怎解不开凝难症呢?
中医先贤的尝药,是在有境界的前提下进行的,不是随意而为。你看中药都是以味定性,称几味药。烧烤熬煎各不相同,只为取其味。再就是自身的境界体悟,一味药入口后,走那经或那几经都一清二楚,这个就现代仪器也没那功能。而且当一个气脉不能疏通,需几味来完成,还要君臣佐使,加引增减,平衡阴阳,比明镜还清。更有重症用毒性药物,那个剂量,巧妙绝伦。不是高人敢用吗?能拿揑住吗?试验要死多少人也不见得有效掌握。
如去年“江西卫视“报道的,一个查姓中医开祖传秘方,其中二味主药(生草乌和川草乌)毒性很大,患者泡酒服用治好凝难症腰椎痛,而友人贪口饮食后中毒而亡。即用药靶向精准。而今何人敢用?(查中医也因用法律禁售药物被罚,在此不论),这就是中医神奇之妙,即达到那个境用药如神。所以古人传下的方子绝招,真的神奇精妙,而推理想象的方子总不能如意见效。
当不能在自身境界理解中医的经络气脉,及阴阳五行,逻辑性的唯心学习,就很难吃透中医的精髓。反之有了内修感悟,那再学中医那就真的一目了然,能做到手到病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地步。即使达不到那个“境”,起码可以真正的入道,知道气脉是什么!这就叫入道。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药材功效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药材功效网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