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中药功效大全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医中药功效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书能查到各种草药的功效?
如果真学习,我国有一部新编本草纲目,其内容丰富,并含有对中草药的化学测验说明及配方主治等,共计四部,对初学中医或爱好者不太适应,必须从简单的学起逐步深入,还有一个小本即《中药四百味白话解》对初学或爱好者都有帮助。
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又是中草药的发源地,大约有一万多种药用植物,描写药用植物的书籍也是代代相传。
现今,被公认、而且方便阅读和查阅的草药的典籍,当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药典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2010年版、2015年版,迄今为止已经颁布了10版,现行版本为2015年版。历版《中国药典》均经过国内医药界的院士、权威专家共同编撰和修订,所入选的药材不仅包含了药材的来源、性状、以及各项检测标准,而且详细描述药材的呃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禁忌以及日推荐剂量。《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共收载中药材和饮片品种618种,基本满足人们日常就医使用。
其次,比较常用的还有《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
《全国中草药汇编》共收中草药2000多种,包含了好多药典都没有收载的品种,各药均有名称、来源、形态、生境、栽培、采制、化学、药理、性味功能、主治用法、附方制剂等内容,可以参考借鉴,但药典收载的品种还是以药典为准。
《中药大辞典》也是中医药或相关领域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的一套重要工具书,全书收载药物6000多味,每一味药物下设异名、基原、原植(动、矿)物、栽培(饲养)、采收加工(或制法)、药材、成分、药理、炮制、药性、功用主治、用法用量、选方、临床报道、各家论述等内容。
《中华本草》是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接主持的重大科研课题,全书30卷,另 立民族药4卷。共计载药8千余味,内容涉及中药品种、 栽培、药材、化学、药理、 炮制、制剂、药性理论、临床应用等中医药学科的各个方面。
其实,这方面的书籍还有很多,但我认为以上这些是比较有权威性的,都是近代的专家学者,在古代医书典籍的基础上钻研、修整、编撰而来,去粗取精,并融入了现代医学剂实践,相比古代的一些书籍更便于现代人查阅。
中药最初都是如何确定其药性、药理的?
早在远古时代,祖先在采集,狩猎自然产物作为食物的过程中,偶然天然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在宗教迷信和君王统治寻求长寿的过程中人类也有意识的寻找药物。
古代的医生(药学家)多为实践家,常说的神农尝百草,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药物的形状及药性药理的描述多为多次实践归纳得到的,对其药性的描述多为实践后的主观感受,比如使用后会产生身体发热或者口感有辛辣的感多归纳为性温或性热,味辛。会是身体感到寒冷,或者口感清凉就记载为性凉。
药物的药理作用多出自实践或者用多种学说的归纳推演,各种大家熟知以形补形的理论来猜测药效
再提醒患者,那些在广告上,自称能治癌症、白癜风、牛皮鲜、糖尿病、肌无力等等世界性顽症的中医师,全是骗子,真中医不敢不敢这么吹自己,设立专科医院治顽症的,更是一窝骗子,中医骗子行行好吧,有过去摆地滩卖假药的、一点医学知识没有的都进医院承包科室了,在医院混上若干年,在谋体的帮助下,都成专家教授了,资格证可以买呀,武安县俳徊乡顺义庄村的王养富[真名王文治],地滩修脚的,在北京混成教授了,在他老家却是笑话,因家乡人知底细,此人央视露过头,和撒贝宁互动过,身价几个亿,网上可查,名头不小,更有甚者,一些江湖变戏法的、算命的、卖老鼠药的,都成大夫了,坐几年诊,养的白白净净,肚子一大,还真有专家的派头了,中医骗子好当,会一套江湖口就可开业治病了,媒体增报道过,王养富的爷爷是宫廷鱼医,是吗?他爹、他爷一辈子没出过大山。
我觉得是古人根据治病经验推论总结出来的,结合前人理论,学说,流派,思想,与治病过程契合,讲得通,应用范围广就渐渐形成了中医理论,如所谓热病寒治,升降浮沉,四气五味等与老子的万物相生相克也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众所周知,中药有自己独特的治疗学理论,其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由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和功效组成。也就是说,每一个中药都具有这几方面的属性。例如,中药三七属于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能够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中药。
那么,这种中药的药性、药理最初是怎么确定的呢?根据研究,大概有以下几种方式:
(1)四时推断说。这种说法认为,中药的药性是根据药用植物、动物或矿物的四季生长特点而推断出来的。例如,古语云“樱桃在三月末四月初间熟,得正阳之气,先诸果熟,故性热”,樱桃为什么性热呢?因为它成熟的季节正好处在正阳之气之时。
(2)形质推测说。这种说法认为,中药的药性是根据药材的形状、质地等自然属性的特点,经取象比类推测而成。例如,古语云“藤能通络利关节,皮能利水消肿,仁能润下通便”,藤类中药青风藤、络石藤为什么能祛风通络治疗关节疾病,和藤类药物这种上下通利的形状有关。
(3)人体尝试说。这种说法认为,中药的药性是根据人体口尝后的反应推断出来的。例如,古语云“干姜、蜀椒入口即知热,朴硝、石膏入口即知寒”,干姜吃一点就会有辛辣感,石膏含一会就会有冰凉感,所以药性分别是热性和寒性。
(4)巫术演变说。这种说法认为,中药的药性与巫术的发展也有一定关系。例如为什么基原、性状、成分基本相似的杏仁和桃仁,一个止咳平喘而另一个活血化瘀呢?研究认为,这与古代文化在桃树下审鬼,桃木具有辟邪驱鬼魅作用有关,而最早认为妇科疾病也与鬼魅有关,所以桃仁治疗妇科疾病的作用,就演变成活血化瘀了。
综上,这些就是中药最初确定药性和药理的一些方法,当然,这种最初的确定只是理论推测,最终形成的中药性效,是在千百年对这些理论推测的反复临床验证的基础上,去伪存真而保留下来的,所以,最终形成的中药药性和功效,虽然可能来源于很多理论推测,但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验证了。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医中药功效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中药功效大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